速豹新闻网 记者 于大龙 张晓飞 王仁杰
8月12日上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临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刘海涛;临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三级调研员牟峰;临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高技能人才管理科科长李晓明,介绍临沂市技能人才强基工程工作开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临沂市以年初“亮目标”实施技能人才强基工程为指引,持续推进技工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项目建设和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工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上半年全市新增技能人才1.8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31万人,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让技能人才“快成长”
临沂市着力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坚持把发展技工教育作为培育技能人才的基础工程,注重产教融合、服务企业、突出特色、内涵发展,建成了以技师学院为引领、技工学校梯次发展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全市15所技工院校在校生达5.1万人,年输送毕业生1.38万人。特别是创新打造了53家“厂中校”“校中厂”,开设了99个“订单班”“冠名班”,实现了“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在技工院校推广一体化教学中心教学,学生们在真实生产线上操作最新设备,用“把车间搬进课堂、让课堂对接车间”的培养模式,精准对接木业、机械等标志性产业链需求,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8%以上。
全面开展技能培训,让技能人才“长本事”
积极构建“人社部门统筹实施、行业部门协同推进”的大规模培训格局,持续整合线上线下各类培训资源,提升职业培训资源有效供给,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跨越式提升发展。广泛推行“互联网+”培训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7家优质互联网培训平台,为劳动者提供线上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服务。以《市政府工作报告》年度培训各类劳动者10万人次为目标,充分发挥教育、农业农村、退役军人等部门优势,抓好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高素质农民、乡村电商、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等重点项目。截至7月底,全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5万人次。
省内率先推广“社区夜校”微培训模式,打造“沂蒙技能夜工坊”特色培训品牌,推动技能培训服务直达街道社区,以“微培训”促进社区“微就业”。持续迭代升级“临沂市职业技能培训地图”,不断延伸职业培训服务链条,方便劳动者随时随地查询培训信息,以技能提升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创业。
深化评价激励改革,让技能人才“有奔头”
牢牢抓住人才评价这个“牛鼻子”,推动完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激发技能强企内生动力。自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以来,全市已备案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企业402家,覆盖工业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近20个行业、400多个职业(工种),累计已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11.63万人次,评价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初步建立起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技工院校为基础、以第三方机构为依托的多元评价、错位发展、三方联动格局。
放大竞赛品牌效应,让技能人才“展风采”
构建“市-县-企”三级竞赛体系,打造“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市级层面每年举办“劳动之星”职业技能竞赛,各县区按主导产业开展县域特色职业技能竞赛,鼓励规模以上企业组织岗位技能比武,形成“企业练兵、县区选拔、市级竞技”的递进机制。自2008年起,“劳动之星”职业技能竞赛已连续举办十七届,累计设置赛项(工种)1200余个,参赛选手累计达160余万人次,通过竞赛共授予1476人“临沂市技术能手”称号,其中202人被评选为“沂蒙首席技师”,42人被评选为“齐鲁首席技师”。今年将继续举办第十八届“劳动之星”职业技能竞赛,赛项设置重点围绕服务临沂市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商城出海”行动,共设置赛项工种106个。“劳动之星”已经成为临沂市职业技能竞赛的一个靓丽品牌,成功打造了以赛代训、以赛促学、以赛育才的培养模式,为临沂市培育造就了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编 辑:王仁杰
审 核:张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