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临沂
1985年,我考取了山东省临沂市的一所学校,从蒙山深处第一次走进了临沂城。
张 岚
36年前的临沂城,最繁华的不过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沂蒙路。这条路上,沂蒙大楼、东方红影院、新华书店、钟楼大厦,几处景观屈指可数。即使是步行走完这条路,也用不了多久。那时候,每到周末,我和同学们结伴去的最多的地方是沂蒙的山崮。
沂蒙的山崮众多,这些“崮”的顶部平展开阔,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缓,远观恰如戴着平顶帽子的山头,易守难攻。有一次,我们站在梭子崮上极目远眺,层峦叠嶂,山色如黛,连绵的山崮仿佛草原的蒙古包,演绎着“天苍苍、野茫茫”的风景。当地一位老人指着对面的南北岱崮对我们说,抗战时期,著名的南北岱崮保卫战就发生在那里,八路军以少胜多,打了一场漂亮仗。老人又指向远处连绵的群山说,这些大大小小的山崮,哪一座背后没有故事?是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大崮山保卫战、对崮山战役、孟良崮战役……蒙山沂水间发生的战役多达2万余次。“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陈毅元帅的诗《孟良崮战役》就是最好的写照。
毕业后,我留在了临沂工作。为寻找创作素材、记录沂蒙儿女的感人故事,近30年来,我跑遍了沂蒙大地的角角落落,一次次为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英雄壮举而感动。同时,我还多次接待来自各地的文学采风团,组织了各类红色主题征文活动。
是的,临沂是一片热土。在位于城区的沂蒙革命纪念馆中,讲解员介绍道,革命战争年代,多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近500名开国将军转战于此;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纵队、第一一五师司令部,新四军军部,华东野战军总部,抗大一分校,也都曾驻扎在这里……
红色历史早已融入临沂人的心中。有一次,我观看了市里组织的“我是小小讲解员”比赛活动,参赛选手有大学生,也有小学生。他们讲《跟着共产党走》《沂蒙山小调》歌曲的诞生经历,讲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的事迹……这些故事我早已耳熟能详,但当再次听到年轻一代用真挚的情感讲述,看到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时,我竟忍不住潸然泪下。
在一次表彰大会上,我采访了临沂本地的全国拥军模范朱呈镕,她告诉我,沂蒙大地有着拥军支前的好传统。朱呈镕说得没错,在革命岁月里,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血染疆场。“只要我能走得动,我就会一直走在拥军的路上,我要把这种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朱呈镕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现在,她有500多位“儿子”,他们都是部队的战士。19个除夕夜她是在部队度过的,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兵妈妈”。
在临沂,也有愚公移山的动人故事。当年,厉家寨老百姓肩挑人抬、镐刨锨铲,实现了农业快速发展。今年春天,我又到厉家寨,正是樱桃成熟的季节。村民李茂全捧出刚摘下来的樱桃说,省农科院有一对一的技术专家指导,俺种出的樱桃比甘蔗的含糖量还要高出6个百分点,樱桃还没下树,订货的就排起了长队。如今,马路修到了家门口,俺家也盖起了二层小楼,孩子也在市里找了工作,家里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去年夏天,我陪同一位四川来的朋友一起逛临沂。抵临沂下高速,恰是华灯初上之时。沂河上五光十色的桥与河水中的倒影相互辉映,整个城区灯火辉煌,朋友连声惊叹。第二天,我又专程陪朋友参观了书法广场、王羲之故居、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让朋友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站在高高的电视塔上,俯视临沂市区,沂河两岸高楼林立,河堤一片绿树繁花,河面上波光粼粼,马路上井然有序。朋友看了忍不住连连赞叹。
朋友的赞叹,让家在临沂的我倍感骄傲。如今的临沂,拥有着中国十佳生态宜居典范城市的美誉,流淌着的河水让整座城市充满了灵气。每每看到这座城的变化,我总是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笔,一次次记录下这些亲身的感受。
来源:《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1日 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