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豹新闻网 记者 于大龙 张晓飞 邓灵蕊 通讯员 李朋 薛兆彬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临沂市蒙阴县是典型的老区县、山区县,是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蒙阴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三步走”实践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好、产业兴、群众富、可持续的老区绿色发展之路。实施全域无垃圾、全域绿水等“六大全域行动”,是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立足果、兔两大产业优势,构建果—虫—肥、果—菌—肥等循环链条,发展全域旅游,带动群众共同富裕;搭建生态资源大数据、GEP一键核算等平台,推出“生态贷”“GEP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形成具有山区特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经验做法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昆明会议和蒙特利尔会议上分享。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因地处蒙山之阴而得名,是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发生地、沂蒙精神重要发源地、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的家乡,素有“崮秀天下、世外桃源”的美誉。作为典型的老区县、山区县,蒙阴县历史上群山环绕、地势崎岖,人均耕地不足半亩。20世纪50年代,为建设山东省第二大水库云蒙湖,蒙阴人民贡献出了10万亩良田。为维持生计,百姓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上山开石、发展网箱养鱼,虽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对县里来讲,既要生态,又要发展,还要为民谋利,多重压力和困难并存。万事开头难,但是再难也要干,20世纪90年代,蒙阴县从长远发展出发,坚决向污染宣战,打出了矿山修复、污染企业整治、养鱼网箱清理、养殖大棚拆除的“组合拳”,确立了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的发展路子。刚开始,群众并不理解,发出了“把矿山停了,把企业关了,把网箱大棚清了,我们吃什么”的疑问,面对群众的困惑,蒙阴县深入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全面治理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寻求破解之策,先后落实补助资金9000多万元,实施了规划设置新适养区等扶持措施。通过整山治水、污染攻坚,显著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引导群众通过种植果树、开办农家乐、发展电商等方式,发展生态产业,为群众找到了增收致富的“良方”“良药”。如今的蒙阴山岭满目苍翠、林果飘香,变成了生态山、花果山,百姓尝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甜头,都说“环境好了,就连空气都能卖钱了”。
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提升生态品质强根基
全域推进治理。围绕绿化荒山,创新“谁投入、谁受益”开发机制,系统治理山林流域,实现“治一片绿一片”,林木覆盖率达73%以上,搭建起泰沂山脉绿色走廊。围绕保护云蒙湖“一湖净水”,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打出一套农户改厕、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整治、围网养殖“清零”、水利工程建设“组合拳”,全县7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实现有效治理,云蒙湖湖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围绕全域环境整治,实施全域无垃圾、全域绿水等“六大全域行动”,实施总投资9.76亿元的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涵盖森林资源修复、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等,县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得到了全面提升,野生动植物资源达到1700余种。
全民参与共建。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将生态文明理念编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结合基层治理,设立“两山”超市,使村民通过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获得“两山”积分,用于兑换生活物品、获得荣誉表彰,引导群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连续发起“绿满蒙阴”“人均十棵花、户均十棵树”等种绿植绿、守绿护绿行动,发动群众在庭院内外、村头屋后栽植绿化苗木、经济果木,打造生态果园、绿色家园,全县林果面积达到105万亩,形成了人人关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全程严格管控。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制度化、常态化约束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将绿色发展理念根植于心、落实于行。强化源头控制,定规划、上项目、搞建设,严格执行不毁山、不填水、不砍树、少拆房、保护好野生动植物的“三不一少一保护”原则,将16.1%的土地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刚性约束。强化推进机制,专门设立县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构,推行乡镇、县直单位差异化考核,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创新生态环境执法、生态警长、生态法庭、生态环境诉讼“四位一体”执法司法机制,推动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坚持“生态富民”不停步,做优生态产业促增收
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立足生态基础,推动好生态孕育好产品,好产品做成好产业,形成了果、兔、蜂、菌、中药材五大富民产业。蒙阴发展蜜桃种植71万亩,“蒙阴蜜桃”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266亿元,有“中国桃乡”美誉;长毛兔、肉食兔存栏700万只,年产兔毛4000吨,是中国长毛兔之乡;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存养中华蜜蜂5.8万群,是国家级中华蜜蜂(北方型)保护区;建成香菇养殖基地1500亩,年产菌棒达1000万棒;发展丹参、徐长卿等道地中药材2.75万亩,获评国家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以果、兔两大优势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果—菌—肥、果—虫—肥、畜—果—肥等循环链条,其中,创新果树种植、羊养殖、昆虫饲养“一种双养”循环模式,推动化肥减量化替代,既保护了土壤生态环境,又实现了循环创收。
推动林果产业提质增效。立足百万亩果园实际,坚持品种、品质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品种更新。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合作建立产品研发基地,形成“产业+平台+科研”成果转化体系,拥有黄桃、蟠桃、红桃、白桃等九大系列、200多个品种,每年5—11月均有蜜桃上市,年产量稳定在10亿千克以上。一手抓品质提升。围绕蜜桃产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发展,创新党委领导联合社、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双领双全”模式,与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合作推行果园托管,推广果园水肥一体化、避雨栽培等管理技术,果品质量和果农收入实现“双提升”,打响了“北纬35度的甜”蒙阴蜜桃品牌,一棵棵桃树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蒙阴“新桃花源记”的故事令人向往。
催生壮大新业态。借助山水林果优势,引进田园综合体、现代产业园、旅游度假村等具有示范性、辐射性的生态富民项目,以点带面推动生态资源与旅游、康养、运动、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创建A级景区20家,获得乡村旅游重点村、“好客人家”农家乐等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称号400余个,2024年接待游客119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6.1亿元,老百姓吃上了生态“旅游饭”。蒙山脚下的百泉峪村,村民过去靠开矿为生,后来他们关停矿山、恢复生态,发展特色农家乐、民宿38家,这个村因绿而兴、因旅而富,由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成为户均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富裕村。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有力带动了乡村振兴,2024年蒙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全县人均储蓄存款达到8.36万元。
坚持“生态强县”不松劲,推动高质量发展提水平
构建优势产业链条。瞄准果业加工、贮藏、运输、交易等环节,发展关联产业,推动“一业兴”带“百业旺”。围绕果品加工,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7家、果品深加工企业7家,10年来数量增长了3倍多,产品延伸到桃木、桃花、桃胶、水果罐头、果汁饮料、脆片等深加工。围绕果品贮藏,与浙江大学等合作,探索最佳储藏方式,蜜桃等即熟即销水果延长货架期1个月,建设果品冷藏库65座、储量22万吨,实现年产值3亿元。围绕果品运输,大力发展物流业,全县共有物流企业130余家,大型运输车辆超过2万辆,从业人员6万多人。围绕果品销售,以蜜桃、板栗等为主打产品,探索“联配联送”模式,助推电商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到5600多家,蜜桃线上销量突破3亿斤,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
构建绿色低碳生态工业体系。立足生态县和水源地实际,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纺织服装、绿色食品加工、新材料等绿色低碳工业产业,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瞪羚、“专精特新”企业27家。抢抓济临经济协作区建设机遇,积极融入山东省会经济圈,规划建设10平方千米的起步区,着力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尖端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落实“双碳”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储能产业,重点推进润蒙抽水蓄能、漠河碳中和循环农业产业园农光互补等项目,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资源可量化,开展生态资源信息调查,探索构建符合北方山区实际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开发GEP一键核算平台,实现了特定区域单元GEP自动化、常态化核算。推进生态资源金融化,依托GEP核算平台,创新古树名木“生态贷”、整村生态授信等绿色金融产品10余项,有力支持了特色产业发展。例如,2022年,利用2.9万亩国有林场的林业碳汇未来20年的预期收益权作为质押,发放碳汇质押贷款7000万元。推进生态产品市场化,建立县镇两级生态资源运营管理平台,对生态资源进行集中收储、统筹管控、建设提升和招商开发,形成闲散土地利用、山水资源整合、沟域综合开发、生态文旅赋能四种生态价值转化机制。例如,孟良崮所在的垛庄镇通过镇级平台收储、整合山水资源,引入投资5.3亿元的山水蒙阴萌乐世界建设项目,实现了生态资源整合开发、赋能增值。蒙阴过去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今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但是现在把山水资源转化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经济。
蒙阴县坚定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三步走”,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只要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做足做大生态优势特色,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通过优化生态环境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目标。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
蒙阴县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定力,没有因经济数字小、指标弱,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而是坚定践行绿色发展观,探索了生态立县、生态富民、生态强县“三步走”,久久为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永不停歇的责任与担当。实践证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需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积小胜为大胜。
把绿水青山作为“第四产业”来经营
蒙阴县做好“生态+”文章,把生态优势与发展需求、产业方向融合起来,构建绿水青山“可量化”体系,推动生态资源“金融化”服务,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路径,形成了具有北方山区特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实践证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键在因地制宜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在体制机制上持续改革创新
蒙阴县出台生态文明改革方案20余个,健全多元化投入、一体化管护、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模式,巩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效。实践证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只有紧盯国家战略方向,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实践探索,才能实现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解决群众看得见、感受到的问题做起
蒙阴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动员群众种绿植绿、守绿护绿,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推动群众转变成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者、受益者。实践证明,只有自觉站稳人民立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才能有效引导群众共建绿水青山、共享生态红利,凝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值班编辑:王仁杰
审 核:张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