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粮食安全更关乎国家安全。纵观国内种业发展形势,我国种业发展虽取得很大进步,水稻、小麦种源完全自给,玉米、大豆基本自给,但受育种及栽培因素影响,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现代种业发展仍面临国际种业市场寡头垄断加剧、全球种业“一体化”步伐加快、生物育种技术制高点争抢激烈、我国民族种业主权遭受威胁、现代农业用种需求多元化等诸多挑战。
受国内形势影响,临沂市种业同样面临如下“卡脖子”问题。一是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品种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当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建立,企业的育种投入、研发水平等都还处于较低水平。二是优良种质创新研究不够,种质资源是品种选育的基础,目前玉米等种质资源相对缺乏,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利用相对滞后,优异核心种质创制速度慢,功能基因研究发掘不足,国有公益性种质资源交流分享渠道不畅通;三是种业核心技术创新有待加强,我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大多还处于以常规手段选育为主,而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新兴领域技术研发是企业的短板。刘宁代表告诉记者:建议政府层面从以下方面发力。
强化现代种业企业(应用研究)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基础科研投入,通过现代种业科技企业的广泛参与,聚焦全市玉米、小麦二大主粮科技攻关,加快选育抗灾强及产量高的新品系,不断增强种业科技创新活力,推进资源、人才、资本向企业聚集,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专。
育种周期长、投入大,一个品种从种质筛选创新,到组配出苗头组合,再到审定推广,至少需要8~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建议加大对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政策扶持与项目支持。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交流,沂蒙山区农作物种植资源丰富,不少有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濒临灭绝,建议从战略层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进行长期稳定投入,支持新建、改扩建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立种质资源共享交流机制。
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定向培养种业人才,促进种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鼓励扶持企业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
现代化种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稳定的市场环境,需要构建统一、高效的农作物种业监管、执法体系和强有力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种子的市场监管力度,提高低劣质种子的准入门槛和技术壁垒。(张晓飞 赵思齐 张春兄 邓灵蕊 时成辉 陈蓓蕾)
【责任编辑 张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