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在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万高冊村,张乃苍高兴地展示自己刚刚制作出来的“廉政”挂门笺。新年到来之际,张乃苍加班加点赶制挂门笺,巧妙地运用“廉政兴起来”、“家和万事兴”、“和谐保平安”等文明系列用语,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尚。
挂门笺,又称过门笺、门吊子。因春节张贴于门榻之上而得名,是人们运用“给、剪、凿、套、镶、贴”等工艺制作成的一门综合性剪纸艺术,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艳丽的色彩、吉祥的寓意、喜庆的图案和复杂的工艺,表现了人民对传统春节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与春联一起构成鲁南苏北地区传统节日的文化标志。
郯城挂门笺起源于明末年间的马头镇小马头村,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清朝乾隆年间挂门笺的制作技艺传到万高册村。今年63岁的张乃苍是郯城县挂门笺第七代传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张氏民间艺人对挂门等进行了改革,将单色门笺发展为多色门笺,采用红、黄、蓝、绿、紫等五色彩纸作为制作材料,制作成颜色鲜艳、内容喜庆的挂门笺。
张乃苍在吸取老一辈艺人制作经验的基础上,如今进行了大胆创新,结合新时代步伐,展现沂蒙特色,通过 绘、剪、凿、套、镶、贴等多种工艺逐色镶散,制作成了色彩艳丽,图案多样,构图美观,风格迥异的套色门笺。(张晓飞 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