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于大龙 沈健
8月4日,“山东手造·产自临沂”助力乡村振兴莒南首届木梳文化节启动仪式在临沂市莒南县板泉镇高榆党群服务中心举行。
临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三级调研员王永凤,莒南县委书记、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黄慧林出席,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岳伟主持,莒南县委副书记程凯致辞,莒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秀章,莒南县政协副主席、县检验检测中心主任曾燕,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梳业分会会长吴国华、副会长沈志坚、秘书长俞春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木梳销售代表以及临沂市各县区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各县区文旅局分管负责同志、莒南县板泉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山东手造·产自临沂”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莒南县部分重点文旅企业负责人,速豹新闻、山东交通广播、齐鲁壹点、临沂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参加活动。
王永凤指出,今年以来,临沂市积极开展手造特色乡村建设,支持依托手绣、中国结、二胡、木梳、剪纸、翻花、砚台等非遗及传统工艺项目打造“一乡一品”,建设非遗工坊64处,开展“山东手造·产自临沂”非遗购物节活动,邀请网红走进手造产品制作现场,以沉浸式体验展现沂蒙传统工艺魅力,激发大众消费潜力,可以说手造沃土,大有可为。“山东手造”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创意创新,人才是第一保障,临沂市不断加强手造技艺传承人队伍建设,举办“山东手造·产自临沂”数字赋能专题培训班,拓宽手造技艺传承人的视野和见识,命名手造技艺传承人60名,强化手造发展人才保障。推动“非遗+电商”平台建设,扩大本地特色民俗文化产品的销售渠道,带动和辐射农村群众增加收入。目前,临沭柳编、琅琊剪纸、郯城木旋、莒南高榆木梳等手造产业已经成为乡村致富新业态,农民借此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今天还是高榆木梳文化节启动仪式,高榆木梳制作技艺作为临沂市莒南县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发展起来一个新产业,年产值5000多万元,一把小木梳蹚出了一条致富路,这次木梳文化节召集了全国各地木梳行业的翘楚,共商木梳行业发展大计,既是一次传统文化的盛会,也是手造产业加快发展的助推器。
莒南县地处鲁东南鲁苏交界处,总面积 1752 平方公里,辖 16 个镇街、272 个行政村(社区)、108 万人口。 莒南是一方“宜居”的绿色净土。拥有“两山雄峙、五河绕城”的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达 38.4%,是国家园林县城、山东省绿化模范县。莒南是一方“宜业”的蓝 色沃土。立足近海临港的区位优势,按照“创新化、绿色化、链条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千亿级高端不锈钢、五百亿级绿色食品和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 2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莒南是一方“宜游”的红色热土。依托山东省政府旧址、毛主席三个亲笔批示的全国先进典型等文旅资源,以红带绿、以绿映红,建设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叫响“全域旅游•全景莒南”品牌。“山东手造·产自临沂”凝结着千百年来沂蒙匠人的智慧,也是唤醒传统手工艺时代活力的“金钥匙”。莒南县坚持挖掘好、发挥好传统手造资源,通过培育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产业连片发展,形成柳编、木梳、石雕石刻、黑陶、茶叶五大特色手造产业集群,培育特色村18个,认定非遗工坊20余处,7家企业入选“山东手造·产自临沂”优选100,6家企业入选“山东手造·产自临沂”宣传画册,让传统手造焕发出时代“新生命”。特别是东高榆村通过建立木梳电商园,创新“非遗+”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双突破”的新路径,成规模的木梳制作厂达30余家,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吸引3000名从业人员,每年生产木梳近5000 万把,成为中国木梳第一村,高榆木梳入选全省首批高服务区“山东手造”旗舰示范点布展产品,成为“山东手造·莒南好例”特色品牌的典型代表。
莒南县委副书记程凯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同志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莒南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以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莒南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秀章介绍“莒南识字班”旅游志愿服务品牌,并为“莒南识字班”旅游志愿服务队授旗。
临沂文旅集团与莒南县文旅局、山东省政府旧址管理服务中心与莒南县德君陶艺厂分别就莒南县精品手造产品推介、展销,精品黑陶进景区签约;金胜集团与桃源大酒店、临沂鹊桥工艺品有限公司与浙江义乌晓平商贸有限公司分别就精品花生系列产品进酒店,精品木梳销售签约。
今年以来,临沂市大力实施“山东手造·产自临沂”推进工程,各县区挖掘、培植、壮大了一大批优秀手造项目,带动村民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和工业旅游发展,一大批手造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被推出,一大批手造精品在旅游景区进行展销。莒南县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发挥好“山东手造”赋能乡村振兴的带头作用, 全力打造“山东手造·莒南好例”。
【责任编辑 张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