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记者 于大龙 张晓飞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近年来,费县大力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工程,不断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提升村级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工作,村级运转日益规范。但是,随着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村干部队伍管理监督和村级治理工作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一)传统公开方式存在局限性。传统公开方式主要以“三务”公开栏为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公开栏一般设置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村民只有到现场才能查看,有些村庄特别是规模调整村面积较大,对于住址距离村办公室1千米以上的村民来说,实地查看不方便;对于外出打工经商的村民来说,了解村级事务的渠道更不畅通。另一方面,公开栏设施功能、尺寸不一,影响公开效果。较大的规格约3.6米*1米,较小的规格约2.4米*0.8米,有的甚至只有1米*0.6米,导致公开信息张贴不开、部分信息无法长时间公开,特别是开展换届选举、清产核资等重大事项期间,公开信息只能堆叠张贴或者直接贴到墙上;有些地区公开栏不具备防雨、防晒功能,导致公开信息模糊看不清。
(二)迫切需要加强对村级权力管理监督。调研了解到,一些村干部不愿公开、不敢公开或者选择性公开,有的只公开财务收支总额、不公开明细,有的只公开结果、不公开过程;有的村平常不公开,只在上级督导检查时“阶段性公开”。而县、镇两级受人员和精力所限,无法实时到各村现场监督,给动机不纯的村干部留下了操作空间,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直接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引发信访舆情等不稳定因素。据不完全统计,个别县区70%的村级信访都指向村干部办事不公开不透明。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后,村级权力更加集中,岗位廉政风险点更多,容易滋生小微腐败。
(三)适应农村社会治理新形势的现实要求。一方面,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办、国办提倡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建立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素质不断提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越来越强,然而现有渠道不够畅通。
对此,费县积极探索推进“互联网+”公开,县委组织部牵头开发推广“码上公开”程序,着力加强干部监管、规范工作运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他们的做法是:
(一)从“概念化”向“制度化”转变,阐明“公开什么”内容。针对公开要求不够精细、公开内容不够具体规范等问题,费县统筹谋划,建立规章制度,全覆盖提升402个村(社区)“三务”公开工作。一方面,建立规章制度,紧盯正确方向。先后制定出台《费县推进“数字村务”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的实施办法》《村级三务“码上公开”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成立由组织、民政、农业农村等15部门为成员的“数字村务”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组织实施和联合督导等工作。另一方面,规范公开内容,抓实三务明晰。“码上公开”内设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服务监督4大板块,涵盖党建政务、重大决策、“三资”管理、工程招投标等7类35项工作流程和主题党日、财务收支、惠民政策分配等27项涉及村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公开清单目录,以清晰的分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村民看明白。目前,全县402个村(社区)全面推行“码上公开”,累计公开事项26万余件。
(二)从“传统化”向“数字化”升级,疏通“怎么公开”流程。针对以往公开方式不够健全有效、覆盖面不够广等问题,县委组织部牵头开发推广“码上公开”程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有效打破时间、空间、公开版面的限制,畅通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是信息按时上传。发挥村级党建专干年轻、精通信息系统操作的优势,每月10日将上月需要公开的内容上传到“码上公开”系统平台,重大事项随时上传,系统自动生成“二维码”。二是信息全面发布。通过把“二维码”公布在村民微信群、逐户发放到村民家、张贴在“三务”公开栏醒目位置等3种方式,全覆盖拓宽信息公开渠道。村民无需关注公众号或下载APP,用手机“扫一扫”,随时随地就能查看村级党务、村务、财务等公开明细和相关办事流程。三是信息及时反馈。公开后,村“两委”成员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并反馈村民提出的问题,对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从事后公开向事前、事中全过程公开转变,建立全过程反馈机制,提升信息公开质效。
(三)从“单一治”向“联动管”迈进,明确“怎么推进”权责。针对村级“三务”公开涉及事项多、监管难、权责不够清晰等问题,强化部门联动,凝聚齐抓共管合力,强化基层小微权利的监督制约,真正让村民知家底,明路子。一方面,分层管理,确保责任落实到位。“码上公开”系统设三级管理后台,一级后台设在县级,可对全县所有村(社区)信息公开情况进行实时督查;二级后台设在乡镇,由乡镇党建、民政、经管等5个部门联动管理,每月督导“码上公开”落实情况,做好指导、把关、审核等工作,发现问题全镇通报批评,视情追责问责;三级后台设在各村(社区),由村党组织书记安排村级党建专干根据有关要求,每月按时填报并上传相关公开内容。另一方面,完善监督,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系统设置举报投诉功能,对公开事项不真实、不及时、不全面或存在其他问题的,群众可在线举报,系统自动推送给乡镇管理端口和组织部“12380”网站,由乡镇党委政府直接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一线核实,县委组织部联合有关部门跟踪督办,问题严重的及时纳入审计、巡察和整顿范围。
具体工作成效
(一)畅通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码上公开”,优化了村级党务、村务、财务等公开方式,进一步畅通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调动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主动性,推动了民事民议、民事民管。“俺家离村办公室5里路,原来偶尔去办事的时候在公开栏看看村里有什么大事。现在我在家一扫码就能看到困难党员走访的哪家哪户、村里的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等等,乡里乡亲拉呱的时候都经常讨论,大家伙对村里的事也更上心了”。在谈到“码上公开”时,马庄镇核桃峪村村民吴开宾这样说道。
(二)加强了村级小微权力监管。“码上公开”的推行,进一步提高了村级工作的透明度,倒逼着村干部规范履职用权,推动村级工作运行更加规范,农村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东蒙镇党委书记刘贵宝说:“县委组织部推行的‘码上公开’,把村级事务晾晒在阳光下,给村级小微权力戴上了‘紧箍咒’,为我们加强农村干部管理监督提供了有效抓手。自实施以来,村级工作运行更加规范,信访量同比下降30%,真正给了群众一个明白,也给了村干部一个清白。”
(三)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通过实施“码上公开”,为农村干部履职划清了权力‘边界’,为群众办事提供了参考流程,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共建共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码上公开’以数字赋能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信息公开质效,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公信力,同时也激发了乡村自治活力,强化了部门联管联动,推动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纪成永表示。
【责任编辑 张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