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临沂频道>内容详情

赓续沂蒙精神血脉 勇扛创新使命担当

2022-04-28 11:41:2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张晓飞 通讯员 戴章超

2022年春节前夕,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临沂市郯城县种子公司自主选育的两个水稻新品种(晶稻66、晶稻88)通过国家审定,近期公司与江苏两家种业公司签订这两个水稻新品种的区域生产经营权转让,迄今为止公司已累计实现成果转让收入1000余万元。

郯城县种子公司是一家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已先后自主选育出19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五大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花生)自主培育品种的种业企业,科研自主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在国内种业界实属罕见。作为一家县级国有种业企业,是如何保持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

经过认真探究,总结出其长期稳健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坚持“四个突出”,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企业全要素的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公司高质量创新发展。

突出精神传承,常抓作风建设,打造实干团队

郯城县种子公司初创于1984年,1992年注册“阳光”商标。近40年来,一代又一代坚持脚踏实地、朴素务实、开拓创新、居安思危,始终走在创业的道路上,长期秉承“和谐、务实、创新、成长”及“阳光心态,快乐工作”的理念,不抱怨、不攀比、不挑事、不折腾、不懈怠、不推托,牢记“精心培育每一个品种、精心生产每一粒种子、精心善待每一名顾客”之初心,践行“为农业增产,为农民增收,为公司发展”之使命,公司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凭着良心去工作,带领职工们人人争做企业主人,人人争担责任使命。

第一任经理庞效栋经常骑着自行车到泉源乡、司家乡各村查看玉米制种,因为140多元的招待超了标准不予报销;朱峰年经理扛麻袋、挖沟渠、开拖拉机等农活无所不做;杜绍印经理为工作昼夜难眠、废寝忘食;刘元龙经理公私分明,不占公司一分一毫······,迄今为止,凡是在公司工作过的人员没有一人在外从事个人种子业务。是他们感染带动着一代又一代“阳光种业”人,决不让公司这面红旗变色倒下。只有在和谐务实的环境里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这一批批阳光种业人长期坚持扑下身子、心无旁骛、埋头苦干、潜心钻研,公司先后培养出1位临沂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8位郯城县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阳光种业人身上真正体现出“老黄牛”、“拓荒牛”、“孺子牛”三牛精神。

2020年,公司完成事企分开的种业体制改革后,职工队伍分流,为了公司稳健过渡,7名技术骨干留下来“传帮带”,通过制订完善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开展“阳光讲堂”、发动全体职工“发现正能量、激励你我他”等活动,传承和弘扬“感恩、团结、创新、实干、担当、奉献”的阳光文化精神,从一言一行上引领新职工感受阳光文化的熏陶。两年来的传、帮、带,员工队伍的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业务素质得到显著提升,重新打造了一支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竞争力、战斗力的种业团队。

突出科研创新,胸怀国之大者,培育优良品种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要打好“种业翻身仗”,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

公司领导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谁拥有了优质品种权,谁就拥有了对产业的控制权”,为了搞好农作物新品种的自主研发,抽调一批、业务精、爱钻研、能吃苦的技术骨干成立了郯城县农业种子研究所,组建了小麦、玉米、水稻、油料、蔬菜等五个科研育种团队,并投资建设了三处长期固定的科研育种基地,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拿出8%以上资金用于品种研发。在种子研发的征途中,公司打造了“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临沂市优质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沂市绿色优质小麦研发重点实验室”三大科研平台。

公司先后自主选育出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19个,其中:水稻品种有阳光200、阳光600、阳光800、阳光900、阳光958、晶稻66、晶稻88,小麦品种有郯麦98、阳光10、阳光18、阳光808,玉米品种有金阳光6号、金阳光7号、金阳光9号、吉利198,大豆品种有华豆19、沂豆12、沂豆13,花生品种有“结不够”。目前参加国家或山东省区试农作物新品种9个,预计两年内还有3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公司先后承担完成国家及省市科研项目31项,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项和植物新品种权16个。

突出种子质量,实施精品工程,确保农业增产

只有培育出优质的品种、生产出一流的精品种子,苦练内功,精益求精,才能凭着高质量的种子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公司管理层高瞻远瞩,以实施精品工程、创建一流种业为导向,不断推进公司高质量创新发展,为打赢种业翻身仗、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不断创新探索,积累经验。

质量是种子企业的生命线。公司长期坚持建立稻麦穗行圃、原种田、良种田,建立健全以良种场为“龙头”、国有农场和种粮大户为“主体”的稻麦良种繁育体系,常年建立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稻麦种子生产基地2.8万亩,同时在甘肃省高台县建立600亩玉米制种基地。种子生产实行一场一种、专人负责模式,统一生产规划,统一供应种源,统一机械机播,统一机械收获,统一入库加工,为种子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种子生产加工关键环节技术创新力度,全程提高种子质量。公司科研人员采取自主研发的3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件计算机软件著作,对常规稻麦穗行圃种子和玉米自交系种子生产进行了升级改造,源头种子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建立完善了稻麦良种生产田免去杂技术体系。同时,通过更新成套烘干、加工设备、检验仪器及二维码物流系统,实施种子生产加工全程不落地技术,保证了种子从生产、加工、销售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每一袋种子可追溯。

2021年,公司推广销售各类农作物良种900多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3600多万元,创造利润240多万元,缴纳各项税费40多万元,良种推广区域辐射鲁、苏、豫、皖、冀五省100多个县市,已形成引(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营销模式,在良种推广量、供种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始终保持全省同行业先进行列,已打造出“稻业”、“麦业”区域性优势品牌和一流强势种业民族品牌。公司生产的“阳光牌水稻种子”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阳光牌小麦良种”荣获“山东名牌产品”,“金阳光牌玉米种子”荣获“山东优质品牌”等荣誉称号,公司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种业AAA级信用企业、山东省种业骨干企业、山东省第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山东省最满意的十佳诚信农资品牌等荣誉称号,一个个证书、一块块奖牌见证着郯城县种子公司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之路。

“到郯城县种子公司,买放心种子”,已成了黄淮地区广大农民和经销商的口头禅。

突出持续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勇扛使命担当

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就要从种子自立自强做起,只有靠中国的种子才能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央对种业振兴越来越重视,我国种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公司科研人员顺时转变,积极调研市场需求,以“早熟、优质、绿色、节能、高产、高效”为育种目标,努力选育出一批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为实现我省乃至黄淮地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优质品种支撑。

为了做大做强我国民族种业的使命担当,确保我国粮食的“芯片安全”,公司积极谋划,拟投资1.28亿元建设山东(郯城)现代种业科技产业园,园区占地总面积486亩,计划打造成一所集种子科研、生产、加工和农业展示、培训、教学及农业科普、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文化主体公园。产业园建成后,将大力促进我县“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的实施,积极推动农作物新品种保、育、测、繁、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相信,只要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必将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灿烂、蒸蒸日上的新时代!展望未来,在“振兴民族种业”的春风里,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抓住时代机遇,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的功夫、做更大的文章,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确保中国碗装中国粮,中国粮用中国种,为我国的种业振兴战略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 张晓飞】

速豹新闻网编辑:田延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