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的生活太过喧嚣,而真正的乡村生活又太过孤寂,城市生活的惬意与舒适刘敦杰几乎没有感受过,并不是他从没有去争过,而是他从来没有打算改变过。想象和现实的最大差别就是在现实中你会发现真正想要什么。尽管曾经怀揣着无数的梦想,但是教师之路就是刘敦杰的初衷。1984年,17岁的刘敦杰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了一名光荣的民办乡村教师,此时的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如此热爱孩子,热爱教学,这是一条属于他的路。他是一名天生的师者,走在这条路上,他是踏实的,充实的,欣喜的,平和的。之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沂水师范民师班,毕业后回到乡村小学继续任教。
身份的转变,使他感觉有浑身使不完的劲。点种、耕作、间苗、收获、酿造,寒来暑往,甘苦自知。他在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为自己加油充电,先后参加了曲阜师范大学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和本科的函授学习并毕业。这段“探求教师真味的岁月”使他从一名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一名科研型教师。199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教39年来,由于教学成绩突出,他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多次获市县级优秀教学成绩奖,两次被授予“沂水县优秀共产党员”,并逐渐成长为临沂市优秀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刘敦杰是一个典型的工作狂。整日的操劳,使他身体严重透支。2012年中秋的一个凌晨,正在迎接学生入校的他,突发脑溢血倒在工作岗位上。经紧急抢救,才挽回生命。出院后,为了不耽误教学,他还在康复期就拖着偏瘫的肢体回到学校上班。领导多次劝他居家休养,可他婉拒领导的好意,还是拖着病体站在了讲台上,留下了左侧肢体三级病残的严重后遗症,从此不能独立行走,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多年来,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为了给孩子们挖掘更多的红色教育资源,他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克服重重困难,义务搜集采写红色沂水人物故事20余个,汇编成一部近30万字的文史集《凤鸣沂水》,同时出版了30多万字的纪实散文集《杏坛撷英——剪不断的文学情》。
夜里十二点前刘敦杰几乎没有睡过觉。“小学老师有像你这样当的吗?”妻子曾这样问他,后来也习惯了,不再问了。“怎么这么忙,比一个乡镇党委书记还忙。”朋友们曾经这样埋怨,时间长了,就随他去了。因为他知道,教育是一个纯良心活,哪个学生病了需要课间吃药,哪位家长来电需要回复,哪位同学最近玩游戏上瘾需要引导,哪位同学父母离异心情低落,哪位学生厌学、自卑等等,这些问题一件件都印在他的脑海中,成了他眼中最大的事。
针对学生作文无从下笔的现象,刘敦杰现身说法,从孩子们司空见惯的村里熟悉的人、事、物开始写起,边写边和学生交流心得,学生作文成绩提升很快,很多学生早已成绩斐然。如海归博士吕超、博士后卫星遥感专家刘毅、医学博士刘敬顺等等。以至于他的学生每提起刘敦杰的作文辅导仍记忆犹新,他的这种作文辅导方法,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极力推崇和倡导,后来被语文教师广泛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下水文”,就是根据学生作文的命题或要求,教师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的文章,也就是教师所写的范文……2009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作文辅导专著《九年级作文全优突破》一书。
刘敦杰深知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几十年来,他一直鼓励孩子们写日记,让学生们用小小的日记本“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诉我情”,用日记的导写挖掘学生们心底那温暖的爱意,激发学生们奋发的动力,写作的期待成为了上进的源泉。在日记的伴随下,学生们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刘婷曾由于作文不好,语文成绩一次比一次差,直到刘敦杰的出现,才改变了她的世界。那时刘老师刚刚代六年级的语文课,他喜欢以朋友的身份和她交谈,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予他帮助。她作文不好,他便在她的每一篇作文后面细心写上评语,教她如何观察、积累、选材、构思和修改;她胆小不敢回答问题,他便时常鼓励她,提问她,经常在课堂上赞许她;她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他为她开了十几本必读课外书书单,帮她建立起好词佳句笔记本,在读书中学会归纳、总结和反思。此后,她的语文每次都是全校第一,作文还获得了“希望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后来,她在考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后给刘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刘老师,感谢您对我的培养和指导。您轻轻地走进我的世界里,改变了我生命的轨迹。我愿种一片花海,散作漫天流萤,和您一起,邂逅十里芬芳。”
谈到坚强的人生毅力,刘敦杰一笑了之,他说:“人到中年的我们,今生还剩多少个早晨?错过一个早晨,就等于错过了人生的一道风景。因此,我不得不告诫自己,珍惜今后人生中的每一个早晨,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作为一名残疾教师的刘敦杰,在成功教育的背后,付出了比别人多十二分的努力与艰辛。残疾后的他,每天上下班,都是拄着手棍,再由妻子扶着、架着他一点一点向前挪。从他居住的家属院到教学楼短短几百步的距离,在他看来却有万里之遥。走不几步,就累得他大汗淋漓。但他依然坚持着,一天,一天……从不间断。有一次,自我感觉良好的他,没让妻子搀扶,竟自己拄着手棍偷偷溜出家门又去学校上班了,谁知,因半身偏瘫身体严重失衡的他,一不小心摔倒,跌了个仰面朝天,手棍和手机也甩出了好几米远,手臂和脸面擦伤了。因浓密的绿化带遮挡,他在那里挣扎了好长时间也没被人发现。幸亏本校教师家属看到后,赶忙跑过去把他扶了起来送回了家。
为了照顾他工作方便,2015年暑假,在他一再迫切要求上班的情况下,中心校领导把他工作关系由镇中心小学调至离他老家距离最近的一所幼儿园,担任了一名幼儿园教师。到任后第一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向园长要班。无奈之下,园长安排他担任中班的语言老师。从此,刘敦杰每天让出租车来回接送上下班。在班上,他每天教孩子们唱儿歌、学古诗、三字经、弟子规,从童话、神话到寓言故事,从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养成到国学经典……教室里留下了一幕幕他拄着手棍、和孩子们互动学习的感人场面。
中心校领导始终挂念着刘敦杰的身体健康,经常抽时间看望他,向他嘘寒问暖。在他最苦闷、最无助、最彷徨的时候,镇领导来了,单位领导来了,教体局领导来了,残联领导来了,同事们来了,他的学生来了,家乡亲人来了……
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给了他无限的温暖和力量,他一遍遍读着保尔柯察金,读着朱彦夫,读着张海迪……这些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染着他、激励着他,从他们身上,他汲取到了前行的动力,找到了奋发的力量。
教育,从来没有捷径,有的只是用心与付出,那是树的生长,是根的纵横,是年轮的蔓延,是逐渐的枝繁叶茂,是未来的花与果。“一点小小的进步,一个个真心的笑脸,一个个成长过程的微笑,就能使我忘记烦恼,无比欣慰!”刘敦杰这样说。
沂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战争年代发生在这里的感人故事难以数计。如今随着知情人的老去,很多红色故事渐渐淹没在岁月烟尘里,成为永久的遗憾。刘敦杰决心去追寻记录这些往事,使这些故事彰显的沂蒙精神能教育感召更多的年轻人。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妻子时,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因为妻子知道,丈夫的身体条件光教学上课已十分艰难,再去干这个事,简直是不要命了。可刘敦杰决心已定,他软缠硬磨地做妻子工作,最终使妻子眼含泪花松了口。
为了给孩子们挖掘以德立人的红色教育素材,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从2016年开始,刘敦杰在拖着病残肢体坚持每天上班的同时,利用周末、节假日和自己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一心扑在沂水红色人物故事的搜寻采写上,相继采写出了数十篇即将淹没的地方英模人物故事,内容包括开国将军、红色商人、沂蒙红嫂、革命烈士等等。汇编成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凤鸣沂水》一书,丰富完善了沂水党史史志内容,有的还填补了文史资料空白,因此他被特聘为沂水县党史顾问。
过程是极其艰难的。每到周五下午,他都提前约好出租车,周六、周日一大早他便背着书包,拄着手棍,乘坐出租车走村串户,有目标、有针对性的采访调查。一大早出门,天黑后才回家。有时候,他为了寻找一个线索,往往来回往返好几趟,才找到知情人。然后仔细询问,认真记录,直到把事情的细枝末节弄明白为止。夜深人静时,他又端坐在电脑桌前,打开一天的采访记录,用“一指禅”不停地敲打着键盘,趁热打铁,直到把初稿整理完成。第二天,他又照常上班或开始新一天的采访。
刘敦杰老师就是这样怀着对家乡的大爱、怀着这种历史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使命感,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实地采访,掌握了详实的一手资料,用一个个不眠之夜的煎熬,还原出了一桩桩珍贵的过往,不致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
很难想象,一个偏瘫病人是如何用一只手,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敲击出几十万字的作品。更难以想象的是,这其中很多作品,都是他拄着手杖,一瘸一拐地实地考察,一家家、一位位地实地采访,回来后在夜深人静的灯下,有时还会通宵熬夜敲击出来的。
刘敦杰是一个怀揣大爱的人,特别是在他因病致残,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经常捐款救助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士,几年来,他捐出的款项达数万元。2021年,他的新书出版后,他又从微薄的稿费中的拿出2000元捐献给了10位残疾儿童;泉庄镇老党员刘成吉,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几十年,为解决村民吃水竭尽全力,自己落下一身疾病,在刘书记生命垂危之际,刘敦杰拖着病残之躯,多次跑到医院看望他,为他带去现金1000元;著名红嫂刘玉贵的孙女刘雪,因车祸生命垂危,刘敦杰第一时间捐款1000元;泉庄镇老退伍军人王恒祥,年过七十,曾在部队两次负伤,刘敦杰每次去看他总给他捎去300—500元不等的现金……他所做一切善举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以身传教。
被一个人感动一次并不难,难的是,经常被感动。刘敦杰,就是一个常感动他人的人。
一个典型人物,得到外人的肯定并不难,难的是让周围人都认可,距离越近,看得越清晰,简单是生命的真相。他和她眼中的他,被身边每一个人都认可。就像刘敦杰的同事赵叶老师说的那样:“一个人,在别人关注下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默默无闻地做好事,刘老师几十年来一直都在这样。”
“用心用情把教育工作做到最好”,这是刘敦杰老师的座右铭,它伴随着刘老师在39年的最基层教育工作中将自己的黄金岁月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田。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活了大半辈子,我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育人。因为我是一个有根的人!”刘敦杰这样说。(李超然)
【责任编辑 张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