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临沂频道>内容详情

房德华 | 30年奋战在新闻采访一线 9000幅图片定格时代发展故事

2023-01-04 11:51:21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 记者 于大龙 张晓飞 通讯员 杜娟娟

 

房德华,男,1967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党委新闻报道员,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签约摄影师、大众日报特约摄影记者。30多年来,他始终奋战在新闻采访第一线,曾累倒在田间地头、病倒在桌案灯下,报道了大量反映“三农”发展变化的新闻稿件。截至目前,他共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中外媒体发表新闻稿件9000余篇(组),其中,20余篇(组)荣获国家、省市新闻奖。他连续16年被《大众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连续7年被中国新闻社评为“优秀签约摄影师”,2013年被新华社评为“首届十佳签约摄影师”,并被吸收为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2022年3月,当选郯城县第十九届人大常委。

 

 

坚守阵地  战“疫”如战场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郯城疫情防控经验,深入挖掘战“疫”一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动人故事,房德华不顾可能被传染的危险,深入确诊病例的社区、医院等一线采访拍摄。

2020年1月31日,天还没亮,他就来到京沪高速郯城出入口采访,一组《山东郯城:战“疫”道路阻击忙》新闻图片迅速被新华社播发。新华社主任记者、新华社山东分社图片总监范长国说:“房德华在山东3000多名摄影师当中是佼佼者,他每年在新华社播发通稿都在50组以上。特别是在今年‘战’疫期间,他不顾被传染的风险,不间断地上传播发反映当地防控经验和暖心故事的稿件,得到了总社和分社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称赞。”

2020年2月15日凌晨,一场暴风雪突降郯城。房德华拿起相机,不顾家人劝阻急匆匆赶往马头镇玉带社区。“玉带社区的11号楼确诊了一例病人,为预防疫情传播,社区居民必须居家隔离,他们的防疫、消毒、生活用品供应都由社区的党员干部负责。我要采访拍摄他们风雪中为民服务的暖心画面。”

“当时你不怕吗?”社区干部曾这样问房德华,“大家躲都来不及,你怎么还往上冲?”

“新闻这个职业有时也很危险,特别是在这个非常时期。人们常说,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但是作为一名基层通讯报道员,‘疫’线如同战场,不能退缩。医务人员每时都在死神身边,他们都不怕,我们怕什么……”房德华这样回答。  

疫情期间,每一则重要信息和鲜活画面的背后,正是无数像房德华这样将镜头对向他人的摄影记者,用默默的付出带给大家希望和力量。

 

忠孝难两全  未见父亲临终一面

房德华办公桌的台历上,每一页都写有采访的人或事:星期一采访种粮大户赵文争、星期二报道马头小吃、星期三拍摄沂河日出……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特别是和新华社签约后,找俺发稿的单位领导也越来越多……”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2019年,房德华曾在一周之内在《临沂日报》刊发6张新闻图片,打破了《临沂日报》创刊以来乡镇通讯员一周发图记录。

这份成绩的背后,饱含着他辛勤的付出。2019年,房德华的父亲病重,只能靠他们兄弟仨一人一周进行照顾。由于当时积累的工作和采访太多,房德华只能一天赶两稿,白天采访拍摄,晚上传稿。新闻稿件发布就是与时间赛跑,为实现最大传播效果,他总是争分夺秒争取第一时间播发,加班熬夜对他来说成为常态。

在对工作敬业的同时,也许很难兼顾对家庭的付出。在母亲眼中,房德华是家中老大,从小就踏实肯干,到乡里上班后,经常是全天候、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天黑才带着一身疲惫回家。由于在外奔忙,父亲临终前也没能赶到见最后一面,成为房德华最大的遗憾。他把对父亲的思念和愧疚深深埋在心底,继续奋战在新闻战场上。

“房德华在马头镇党委工作20多年了,他工作认真、任劳任怨,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退伍不褪色,每年大量报道反映全县两个文明建设的新闻稿件,为宣传郯城、推介马头做出了积极贡献!”马头镇党委书记王建龙评价说。

“为什么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房德华说,他是农民的儿子,离不开家乡的山山水水,他要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讴歌党的富民政策、关注、记录农村发生的喜人变化,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 张晓飞

速豹新闻网编辑:田延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