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评论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吃喝  |  映像  |  周刊
首页>临沂频道>内容详情

《岁月有痕》让生活的温度涌动 | 妈妈的好时代

2024-04-13 13:39:2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妈妈出生在美丽的微山湖畔。

妈妈最喜欢在湖边玩耍。夏天,湖里荷花红艳映日,折一片荷叶,遮住骄阳,采一朵荷花,映红脸庞。初秋,芦花飞舞,芦苇荡漾……湖水里有很多好吃的,荸荠、菱角甜甜脆脆,四个鼻孔的大鲤鱼炖出来特别香。

妈妈最喜欢芦苇在水中亭亭玉立的样子,风吹过来,它温柔摇动,水流过去,它静听水声。

然而生活是艰苦而残酷的。大多数时候,妈妈去湖边不是去玩耍,而是要割芦苇,编席子。

那时候农村还是生产队,光靠下地干活挣工分,远远不够一家人的吃喝,妈妈就和姐妹们一起,给队里编苇席,那样可以得到更多的工分,多分些粮食。

妈妈首先要选择粗细均匀、色泽好、苇质柔韧一致的芦苇,然后再破篾片,就是将一整根芦苇劈开成粗细均匀的篾片,这样编织出的苇席才能平整、不凹席心、不翘角。破篾后,还要把篾片浸水一夜,然后开始碾压,把经过充分浸泡的苇篾批,铺在硬而平整的碡场上,用石头碡来回地压,其中要翻两次,直到把苇篾压得像皮子一样,然后就是编制苇席。

这些活计,妈妈在姐妹们中,是做得最好的一个。现在妈妈年逾古稀,还能用废弃的打包带,给我们编制小框子小提篮,所有见到的人都问,在哪儿买的,这么漂亮啊!

编好苇席,还要到十公里之外的公社收购站去送。那时候没有拖拉机和汽车,最好的运输工具是地排车。很多时候,妈妈拉着湿漉漉的一大车苇席要走大半夜的路,才能在凌晨到达收购站,尽早排队通过验收,交上苇席,然后再拉着地排车赶回家。

闲暇时候,妈妈还要烤烟叶、榨香油、织围脖、参加河道工程。生产队里的活,一样也不能落下。为了挣工分,没白没黑地干。

从七八岁能开始干活,到出嫁之前,小小的姑娘,就这样在各种辛劳中度过。尽管妈妈和家人是这样的努力,姥姥家的日子也并没有好多少,吃不上饭的时候多得是。

吃饱饭,过好日子,成了妈妈当年唯一的追求。

从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是妈妈的成长过程。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力薄弱,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大多数人家都跟姥姥家的水平一样,都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同样也都跟妈妈一样,盼望着过好日子。

 

七十年代初,妈妈二十三岁,嫁给了爸爸。婆家的情况还不如在娘家,仍然要面对缺吃少穿的现实。我爸爸只上了三年级,在参军之前,一直帮家里干活挣工分养家糊口。两个姑姑跟妈妈一样,一天学都没捞着上,家里只有二叔和三叔上学。这固然有重男轻女的元素在里面,可最重要的原因,依旧是生活的艰难。

我们家离湖边很远,不用编席,妈妈过门后,爸爸在部队服役,她就和姑姑们一起在生产队劳动。

当年奶奶控制粮食很严格,所有的吃食,都锁在一个柜子里,钥匙从不离身。妈妈在家里吃不饱,在地里干着活很快就饿了,自己就找各种方法弄一口吃的,野菜、野果,总之能入口的,都成为妈妈的腹中之物。

人饿极了,就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情。那时候队里很多人,会趁晚上去生产队地里偷一些地瓜什么的,拿回家吃。妈妈却从不去。妈妈说她害怕,一旦被人认出来,多丢人啊!要是传到娘家,传到爸爸部队上,就没脸活着了。

即使嫁为人妇,妈妈还是没能实现“吃饱饭”的愿望。

 

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年代末。那时候,爸爸已经从部队复员回来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八十年代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农村开始分地了。

然而在分地的同时,奶奶就勒令妈妈和爸爸带着幼小的我,分家单过。

妈妈说当时奶奶给了一箢子杂粮,就分了家。分给我家的三间房子,连院墙和大门都没有。妈妈在新家做第一顿饭时,发现没有菜板也没有桌子,着急忙慌地,把门口不知道谁扔在那里的树墩子,洗洗刷刷后当成了菜板。于是这个“菜板”就成了我们家的一员,陪伴了我们好几年。妈妈平时用它切菜,过年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面板,我们在上面和面包饺子。这个放在现在根本不能想象的场景,却真真实实地存在过。

我的妹妹们,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相继出生了。

生活的艰难,并没有难倒妈妈,只是她更加忙了。

爸爸复员回家后,在大队里当书记。农村刚刚分地,各种工作需要处理,家里的事情,爸爸很少管,妈妈一力承担了家里和地里的所有活计,闲暇时候,妈妈学会了理发和裁剪,免费给周围邻居理发、裁剪衣服。这些原本要去花钱做的事情,妈妈都帮他们节约下来了。尽管是几毛钱的事情,放在当时已经算不小的花费了。

妈妈说,别看理发和裁剪的钱不多,要是买粮食青菜吃,也买不少呢,能帮你婶子大娘省一点,他们也能给孩子多买点好吃的。

因为于妈妈的热心和善良,邻居们只要有时间,就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我们家门口拉呱说话,妈妈有时候也参与进来。不过,妈妈和她们一起拉呱的时候,手里总是拿着活计,或者是玉米脱粒,或者是缝衣服纳鞋底,或者直接搬菜板过来,给小动物们切菜拌食。婶子大娘们,一边拉呱一边帮妈妈的忙,不知不觉中,家务活就做完了。

妈妈做饭从不嫌麻烦。别人家的饭,永远是煎饼或者馍馍。妈妈却会在煎饼糊子里加上豆子或者花生米、芝麻盐等,让普通的煎饼变得很香很好吃。妈妈还在槐花开、榆钱结的时候,做槐花和榆钱的窝窝,花饼什么的调剂我们姐妹几个挑剔的口味。

分地以后,妈妈的愿望已经实现了一半:吃饱了。但是妈妈努力让我们吃好。

在我印象里,妈妈好像一直在干活。我们睡觉的时候,妈妈在收拾家务;我们醒来时,妈妈已经下地干活了。

我总是劝妈妈休息会儿,陪我玩会儿。妈妈说她没有时间,家里地里这么多活,哪能休息啊!于是小小的我,也跟着妈妈一起干活了。

给麦田除草的时候,妈妈对我说,等明年一入夏,麦子就熟了,打下麦来,咱们天天吃白馒头;种花生的时候,妈妈说,明年秋天,给你炒花生米吃个够!

繁重的劳动非但没有让妈妈感到劳累沮丧,反而让妈妈的心情越来越好,汗珠在妈妈额头晶晶闪亮的时候,妈妈的眼睛里,也是亮晶晶的。

我想,当时妈妈的心中,一定有着美好的期望,才会在繁重的农活里,还挂着微笑。

分地后的第二年,妈妈“吃好饭”的愿望也实现了。我们家种了七八亩地的麦子,麦收后,就种上玉米和花生,菜园里妈妈种了各种蔬菜,家里养了猪、鸡鸭鹅、羊……我们家的饭不仅能吃饱吃好,而且还吃得丰富多彩。

 

妈妈的“自学”之路,也是随着“吃饱饭”开始的。吃不饱饭的时候,哪有那闲工夫啊,白天干活,晚上得早早睡觉,保存体力明天好接着干活。

妈妈是用我们的旧课本,开始识字的。

妈妈说,她对姥姥唯一的“怨恨”,就是姥姥没让她上学。妈妈说:不识字,就等于是“睁眼瞎”啊!她不想当一辈子“睁眼瞎”。从我开始上学,她就跟着我学,跟着我没学会的,等妹妹上学,她接着学……

就这样,妈妈自学到了能阅读《故事会》《读者》《知音》等杂志的程度,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甚至初中的语文课本,都让妈妈放在床头上,晚上睡觉前,她会看一会儿。

妈妈看书可不光为了消遣,更重要的是用在生活和农活上。吃什么补钙、吃什么有助于长高、孩子上火了吃什么……都是她关心的,她会经常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给我们姐妹补充营养,让我们健康成长。

妈妈看的书里,还有很多农业类杂志书籍,还有她做的剪报集本。妈妈说,你别看咱们这里世世代代都会种地,可是种地也有很多学问,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家地里收成好,有的收成不好的原因。妈妈很努力地学着这些知识,改善着我们家地的收成,丰富着我们家的菜园。

妈妈还说,看书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也能看到很久以前的事情。虽然她成天不是家里就是地里,哪里都没去过,但是,她想知道自己村庄之外,自己没去过的地方,都是有什么,发生着什么事。

对于自己没上过学的事情,妈妈终生遗憾。即使她后来认识了字,能看很多书,也始终是心头的一点痛。

于是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姐妹身上。当时农村里很多家庭是不让女孩上学的,即便有的家庭让上学,最多也就上个初小,“认识自己名字就行!”这是村里老人经常说的话。

妈妈却不这么认为。她让我们好好读书,即使别人都觉得闺女是“赔钱货”,读书更是浪费钱,她不为所动,始终坚定自己的看法。自从我们上了学,她就不会在我们写完作业之前,让我们干家务或者农活。即使在时间紧张的麦季和秋收季节,也坚持让我们写完作业再干别的。一切以学习为重,是妈妈的宗旨。

她和爸爸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你们考到哪,我们就供你到哪。砸锅卖铁也供!

这句“砸锅卖铁”,一点都不夸张。一个农村家庭,要是供养三个学生,就是放在现在,也是不容易的。何况是在当时没有义务教育的情况下,绝对更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学生的费用会让家庭陷入很困难的境地,让一家人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所以,很多家庭选择只供男孩上学,让女孩在家里干活供养哥哥或者弟弟。

妈妈和爸爸执拗地坚持着供我们上学,要是实在没钱了就借钱,我的姑姑叔叔姨姨舅舅家,都曾经对我们伸出过援手,我们家长期负债,通常是还了旧债,又得借新债。妈妈曾经好几年不买一件新衣服,我们上学住校时,妈妈和爸爸吃饭就是煎饼咸菜凑合着。只有周末我们回家,妈妈才会炒菜做汤,做一些好吃的。

妈妈的付出,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我们姐妹都上了大学,小妹还考了博士,成了教授。这让村里原来说闲话的甚至质疑的人,全都羡慕了。

 

沧桑巨变四十年。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吃饱饭,吃好饭,早已不是问题。物质极大丰富、商品琳琅满目,害得大家都犯了“选择困难症”,不管是选择食品,还是衣物,甚至于汽车和房子,都面临着“买哪个好?吃什么好?”的困难。

妈妈之前运送苇席的地排车,现在早就不知道哪里去了,舅舅们家里都有小货车、面包车,不管要去送什么,都非常便利。大舅舅和小舅舅从小平爷爷说“经济搞活”开始,就分别开始行动了。大舅种了很大一片大棚蔬菜,小舅开了一个饭店,生活过得风生水起。

我的爸爸也成立了建筑队,开始承包一些小的建筑工程。农闲时,带着村里的乡亲们到处盖房子。我们村的房子,附近村人们的房子,都在爸爸建筑队的手中,换了新的模样。我们家的经济情况,以及跟着爸爸干活的叔叔们家庭用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分家时那三间房子,早就变成了两层楼房。那个曾经陪伴我们好几年,用来切菜做饭甚至擀皮包饺子的树墩子,妈妈没舍得扔,它静静地待在新房子的一隅,见证着我们家的变化,与我们一起,享受着盛世繁华。

我们姐妹已经长大,并成家立业。前些日子,爸爸对小楼进行了翻新重建,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妈妈种了樱桃树、葡萄树、枣树,还有很多很多花,其中不乏专门去花木市场购买的新品种。

家里沙发电视等家庭用品自不必说,冰箱、电磁炉、电饼铛以及电压力锅等现代化厨房设备,妈妈也都用上了。而通讯设备,从原来的座机,早就换成了手机,家里现在还通了网络,我们姐妹时常会给妈妈视频,让她在想念我们的时候,就能见到。

 

而今,年逾古稀的妈妈,仍旧喜欢探知外面的世界。只是现在,她不用单单通过书籍来了解了。她喜欢看电视,尤其是央视所有频道,只要关于远方,关于世界的,她都喜欢看。她还学习使用智能手机,通过网络与世界近距离接触,她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样子,让村里人啧啧称奇,赞叹妈妈的学习能力。

我们会带妈妈去旅游,让她亲自实地去看外面的世界。尽管身体不好,但她还是在我们的搀扶下,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泰山,还游玩了许多好玩的地方。她喜欢亭台楼阁的美,也喜欢百花盛开的艳丽,她喜欢山中空气的清新,也喜欢大城市的繁华与富足。

她最喜欢的,还是她幼年玩耍的微山湖,那碧叶连天,红荷如海的微山湖。美丽的微山湖,在新时代发生了巨变,成了红荷湿地旅游区。治理后的变得更加漂亮,景区管理地井井有条。

妈妈常说,你们赶上了好时代。想当初,你姥姥也并不是不想让我上学,可是家里连过夜的粮食都没有,她也没有办法。你爷爷是老教师,你姑姑都没捞着上学,这也是家庭困难造成的。你们姐妹仨,虽然说上学也上得很难,但分地了,自己家有粮食,都能吃饱喝足,你爸爸干建筑,也能挣点钱,所以我们再困难,也得供你们上学。你们上学了,才能在这个好时代里,发挥你们更大的作用。

妈妈说,微山湖也赶上了好时代。当初,只有芦苇和野鸭什么的,显得很荒芜,现在多好,开发成了大景区,外地的人都来玩。

妈妈说,她自己也赶上了好时代。赶上了分地,赶上了好政策,让人能通过好好干活,吃得饱,过得好,让孩子都能上学。让自己有了几个好女儿,享福着呢。

一生辛劳的妈妈,一身病痛的妈妈,她自己口中“赶上了好时代”的妈妈,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她经历了饥饿、劳累以及时代造就的绝境,却从没放弃希望。

妈妈的好时代,是全国人民的好时代,是咱们中国的好时代。想当初,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妈妈和爸爸紧跟着国家的好政策,在社会大潮的涌动中,勇敢尝试,积极求索,不断学习,让自己和家人,以及生活本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新月异,国富民强,不断开启着一个又一个新时代。年轻的我们,更要紧跟着国家的步伐,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创造更多的新时代,好时代!

 【作者:刘莲,笔名阿莲,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兰山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临沂门户网站新闻主编、记者。青藤文学散文编辑。出个人版散文集《岁月有痕》。2019年获临沂市十佳新媒体编辑荣誉称号。2022年,获“羲之文艺奖”二等奖。在中国法制经济观察、临沂广播电视报、临沂日报、今日头条、百度、网易等全国各大网站、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撰文并参编书刊《临医名医谈健康》《沙汀印象》《商海弄潮》《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兰山区中小学作文大赛作品选》等。】

 

速豹新闻网编辑:田延士
分享到: